在我的部落格的留言裡,可以連結到留言的網友的部落格,在偶然一次機會,看到留言的網友的部落格裡轉貼著一篇網路文章,我看了之後很想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誰以便與之對話,於是我上了Google及Yahoo查了關鍵字,都找不到原作者,http://tw.search.yahoo.com/search?p=%E4%BA%BA%E5%AE%B6%E5%9F%B9%E9%A4%8A%E7%9A%84%E6%98%AF%E8%83%BD%E5%8A%9B&fr=yfp&ei=utf-8&v=0,很多人都說原作者已不可考,但是因著這篇文章,倒是有很多人在網路上紓發己見,我先貼上這篇文章的原文(藍色字的部份),請先看完這篇文章之後,再來討論所謂的"獨立思考"。
人家培養的是能力,而我們灌輸的是知識
我兒子正在讀高二,考了一道歷史題: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,公元哪一年死?最遠打到哪裏?第二問兒子答不出來,我幫他查找資料,所以到現在我都記得,是打到現在的匈牙利附近。
一次偶然的機會,我發現美國世界史這道題目不是這樣考的。它的題目是這樣的: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,當初如果沒有死,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?試從經濟、政治、社會三方面分析。有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:這位蒙古領導人如果當初沒有死,那麼可怕的黑死病就不會被帶到歐洲去,後來才知道那個東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。但是六百多年前,黑死病在歐洲猖獗的時候,誰曉得這個叫做鼠疫。如果沒有黑死病,神父跟修女就不會死亡。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,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。如果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,就不會有意大利弗羅倫斯的文藝復興。如果沒有文藝復興,西班牙、南歐就不會強大,西班牙無敵艦隊就不可能建立。如果西班牙不夠強大,意大利不夠強大,盎格魯─撒克遜,會提早200年強大,日耳曼會控制中歐,奧匈帝國就不可能存在。
教師一看,說:棒,分析得好!但他們沒有分數,只有等級:A!其實這種題目老師是沒有標準答案的,可是大家都要思考。不久前,我去了趟日本,日本總是同我們在歷史問題上產生糾葛,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書。他們的教師給高中生出了這樣一道題:日本跟中國100年打一次仗,19世紀打了日清戰爭(我們叫甲午戰爭),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(我們叫做抗日戰爭),21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,你認為大概是什麼時候?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裏?如果日本贏了,是贏在什麼地方?輸了是輸在什麼條件上?分析之。其中有個高中生是這樣分析的:我們跟中國很可能在臺灣回到中國以後,有一場激戰。臺灣如果回到中國,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,臺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海,我們的油輪就統統走右邊,走基隆和高雄的右邊。這樣,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。我們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,穿過馬六甲海峽,上中國南海,跨臺灣海峽進東海,到日本海,這是石油生命線,中國政府如果把臺灣海峽封鎖起來,我們的貨輪一定要從那裏經過,我們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,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,馬上就會上場,那就打!按照判斷,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間,這場戰爭可能爆發。所以,我們現在就要做對華抗戰的準備。
我看其他學生的判斷,也都是中國跟日本的磨擦,會從東海開始,從臺灣海峽開始,時間判斷是2015年至2020年之間。這種題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。撇開政治因素來看這道題,我們的歷史教育就很有問題。翻開我們的教科書,題目是這樣出的:甲午戰爭是哪一年爆發的?簽訂的叫什麼條約?割讓多少土地?賠償多少銀兩?每個學生都努力做答案。結果我們一天到晚研究什麼時候割讓遼東半島,什麼時候丟了臺灣、澎湖、賠償二萬萬銀兩,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,1895年簽訂?馬關條約?,背得滾瓜爛熟,都是一大堆枯燥無味的數字。那又怎麼樣,反正都賠了嘛!銀兩都給了嘛!最主要的是將來可能會怎樣!
人家培養的是能力,而我們灌輸的是知識。
天啊!不能完全責怪孩子,應該反省的是我們大人。
從上述這篇網路熱傳的文章可以看出這位作者的苦心 :
希望為台灣沉疴已久的填鴨教育注入新生命,
"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,當初如果沒有死,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?" 這種考題,是在訓練學生獨力思考能力...
其實早在二十幾年前,我跟一些教育愛好者就曾提倡過了,
可惜當時的教育體系裡沒有足夠的這種師資來引導學生思考,
才剛發芽的思潮沒結穗就無疾而終了,
不過,二十年後再來看人家的答案,發現也沒做得好,
"如果沒有文藝復興,西班牙、南歐就不會強大,...如果西班牙不夠強大,意大利不夠強大,盎格魯─撒克遜就...." 這種分析與思考想來也實在單薄, 因為世事,有了一個如果,就有百千個可能的演化,不是簡化到 : 如果怎樣,就會怎樣... ,而且這種簡化的思考常會因人之識見而窄化,甚至導致世界危機,以此文中的甲午戰爭至日本21世紀攻華時機為例,當日本的油輪就統統走右邊,走基隆和高雄的右邊。這樣,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…中國政府如果把臺灣海峽封鎖起來,日本的貨輪一定要從那裏經過,日本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…,不知各位是否體會到個中假想的單薄與膚淺,為甚麼日本只因運油的成本增加,就有足夠的理由引發戰爭呢?如果世事是若A則B這樣塑造的,那真是危險,我反倒是覺得填鴨教育還比較可愛,雖然沒有思想的引導,但是,其實也蘊含有很多"鑑古知今"的教材。
我們都知道要培養獨力思考的能力,
這是個好起點,但是
1. 如何能做到呢?
2. 人類有了能力之後,要有怎樣的依據才不會濫用??
這幾年的經濟大海嘯就是個典型的能力者的謬誤,
美國的高材生一窩蜂地往金融領域跑,開發出很多金融的衍生商品,然後呢? 就是世界大亂...
人類有了能力之後,才是課題的開始,
知其可為而為之, 是智者,
知其不可為而為之,是仁者,
知其可為而不為之,是私心者,
知其不可為而不為之,是順世者,
知其可乘而為之, 是投機者,
知其可乘不為之,是悟者,
台灣目前連上述兩個問題都還構不到邊,
空談與形式主義瀰漫在教育界與企業界,
舉例來講,台灣的很多學者及政府官員年年都會疾呼 :
台灣產業要升級要提升競爭力,才能突破困境,
可是,請問 :
已經疾呼30幾年了,天天還在喊同樣的話,會不會汗顏?
還是喜歡一頁書的那句話 : 世事如棋,乾坤莫測。
附記:
知其可為而為之,知其不可為而不為之,這話是實證主義者杜威跟胡適之間的對話,杜威是胡適留美時的授業恩師,爾後杜威參訪中國時,便由胡適招待..
知其不可為而為之,這句話是胡適的執著,它呈現著 : 執著而無望以及勤勉而無功的悲壯精神,胡適並有這樣的名句留於後世:
也知生命短,
特別逞風流!
胡先生已經走了48年了,希望中研院能走出自己的路,
台灣社會目前充滿了汲汲營營的智者,
何時能再現知其不可為而為的仁者呢?
大江東去,到底還要浪掏多少英雄人物呢..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