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教育之計

文章日期:2008-08-10 22:47


在我的部落格的留言裡,可以連結到留言的網友的部落格,在偶然一次機會,看到留言的網友的部落格裡轉貼著一篇網路文章,我看了之後很想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誰以便與之對話,於是我上了Google及Yahoo查了關鍵字,都找不到原作者,http://tw.search.yahoo.com/search?p=%E4%BA%BA%E5%AE%B6%E5%9F%B9%E9%A4%8A%E7%9A%84%E6%98%AF%E8%83%BD%E5%8A%9B&fr=yfp&ei=utf-8&v=0,很多人都說原作者已不可考,但是因著這篇文章,倒是有很多人在網路上紓發己見,我先貼上這篇文章的原文(藍色字的部份),請先看完這篇文章之後,再來討論所謂的"獨立思考"。


人家培養的是能力,而我們灌輸的是知識

我兒子正在讀高二,考了一道歷史題: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,公元哪一年死?最遠打到哪裏?第二問兒子答不出來,我幫他查找資料,所以到現在我都記得,是打到現在的匈牙利附近。
一次偶然的機會,我發現美國世界史這道題目不是這樣考的。它的題目是這樣的: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,當初如果沒有死,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?試從經濟、政治、社會三方面分析。有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:這位蒙古領導人如果當初沒有死,那麼可怕的黑死病就不會被帶到歐洲去,後來才知道那個東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。但是六百多年前,黑死病在歐洲猖獗的時候,誰曉得這個叫做鼠疫。如果沒有黑死病,神父跟修女就不會死亡。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,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。如果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,就不會有意大利弗羅倫斯的文藝復興。如果沒有文藝復興,西班牙、南歐就不會強大,西班牙無敵艦隊就不可能建立。如果西班牙不夠強大,意大利不夠強大,盎格魯─撒克遜,會提早200年強大,日耳曼會控制中歐,奧匈帝國就不可能存在。
教師一看,說:棒,分析得好!但他們沒有分數,只有等級:A!其實這種題目老師是沒有標準答案的,可是大家都要思考。不久前,我去了趟日本,日本總是同我們在歷史問題上產生糾葛,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書。他們的教師給高中生出了這樣一道題:日本跟中國100年打一次仗,19世紀打了日清戰爭(我們叫甲午戰爭),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(我們叫做抗日戰爭),21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,你認為大概是什麼時候?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裏?如果日本贏了,是贏在什麼地方?輸了是輸在什麼條件上?分析之。其中有個高中生是這樣分析的:我們跟中國很可能在臺灣回到中國以後,有一場激戰。臺灣如果回到中國,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,臺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海,我們的油輪就統統走右邊,走基隆和高雄的右邊。這樣,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。我們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,穿過馬六甲海峽,上中國南海,跨臺灣海峽進東海,到日本海,這是石油生命線,中國政府如果把臺灣海峽封鎖起來,我們的貨輪一定要從那裏經過,我們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,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,馬上就會上場,那就打!按照判斷,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間,這場戰爭可能爆發。所以,我們現在就要做對華抗戰的準備。
我看其他學生的判斷,也都是中國跟日本的磨擦,會從東海開始,從臺灣海峽開始,時間判斷是2015年至2020年之間。這種題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。撇開政治因素來看這道題,我們的歷史教育就很有問題。翻開我們的教科書,題目是這樣出的:甲午戰爭是哪一年爆發的?簽訂的叫什麼條約?割讓多少土地?賠償多少銀兩?每個學生都努力做答案。結果我們一天到晚研究什麼時候割讓遼東半島,什麼時候丟了臺灣、澎湖、賠償二萬萬銀兩,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,1895年簽訂?馬關條約?,背得滾瓜爛熟,都是一大堆枯燥無味的數字。那又怎麼樣,反正都賠了嘛!銀兩都給了嘛!最主要的是將來可能會怎樣!

人家培養的是能力,而我們灌輸的是知識。
 天啊!不能完全責怪孩子,應該反省的是我們大人。

從上述這篇網路熱傳的文章可以看出這位作者的苦心 :
希望為台灣沉疴已久的填鴨教育注入新生命,
"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,當初如果沒有死,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?這種考題,是在訓練學生獨力思考能力...
其實早在二十幾年前,我跟一些教育愛好者就曾提倡過了,
可惜當時的教育體系裡沒有足夠的這種師資來引導學生思考,
才剛發芽的思潮沒結穗就無疾而終了,
不過,二十年後再來看人家的答案,發現也沒做得好,
"如果沒有文藝復興,西班牙、南歐就不會強大,...如果西班牙不夠強大,意大利不夠強大,盎格魯─撒克遜就...." 這種分析與思考想來也實在單薄因為世事,有了一個如果,就有百千個可能的演化,不是簡化到 : 如果怎樣,就會怎樣... ,而且這種簡化的思考常會因人之識見而窄化,甚至導致世界危機,以此文中的甲午戰爭至日本21世紀攻華時機為例,當日本的油輪就統統走右邊,走基隆和高雄的右邊。這樣,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中國政府如果把臺灣海峽封鎖起來,日本的貨輪一定要從那裏經過,日本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,不知各位是否體會到個中假想的單薄與膚淺,為甚麼日本只因運油的成本增加,就有足夠的理由引發戰爭呢?如果世事是若A則B這樣塑造的,那真是危險,我反倒是覺得填鴨教育還比較可愛,雖然沒有思想的引導,但是,其實也蘊含有很多"鑑古知今"的教材

我們都知道要培養獨力思考的能力,
這是個好起點,但是
1. 如何能做到呢?
2. 人類有了能力之後,要有怎樣的依據才不會濫用??
這幾年的經濟大海嘯就是個典型的能力者的謬誤,
美國的高材生一窩蜂地往金融領域跑,開發出很多金融的衍生商品,然後呢? 就是世界大亂...


人類有了能力之後,才是課題的開始,
知其可為而為之,  是智者,
知其不可為而為之,是仁者,
知其可為而不為之,是私心者,
知其不可為而不為之,是順世者,
知其可乘而為之, 是投機者,
知其可乘不為之,是悟者,
人心是最難的課題..

台灣目前連上述兩個問題都還構不到邊,
空談與形式主義瀰漫在教育界與企業界,
舉例來講,台灣的很多學者及政府官員年年都會疾呼 :
台灣產業要升級要提升競爭力,才能突破困境,
可是,請問 :
已經疾呼30幾年了,天天還在喊同樣的話,會不會汗顏?

還是喜歡一頁書的那句話 : 世事如棋,乾坤莫測


附記:
知其可為而為之,知其不可為而不為之,這話是實證主義者杜威跟胡適之間的對話,杜威是胡適留美時的授業恩師,爾後杜威參訪中國時,便由胡適招待..
知其不可為而為之,這句話是胡適的執著,它呈現著 : 執著而無望以及勤勉而無功的悲壯精神,胡適並有這樣的名句留於後世:
也知生命短,
特別逞風流!

胡先生已經走了48年了,希望中研院能走出自己的路,
台灣社會目前充滿了汲汲營營的智者,
何時能再現知其不可為而為的仁者呢?
大江東去,到底還要浪掏多少英雄人物呢..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管牙PT

文章日期:2009-07-12 23:08 本文旨在講解 PT錐度管牙 常見的標準的管牙規範計有:  NPT , NPTF ,NPS , PS ,PF , PT.. ,前3者有N開頭的是美國標準的管牙 ,牙角(又稱螺紋角)60度 ,後面這3者則是英國標準的管牙 ,牙角55度 ,這些代號裡面的T意指Taper ,也就是錐度牙 。 不論是PT還是NPT,他們的錐度值都是1/16, 換算成角度值是 2*tan-1(0.5/16)=3.57982度 = 3度34分47.356秒, 3.57982度為什麼等於3度34分47.356分呢? 這是因為角度的單位換算是六十進位,3.5798212度後面的小數點0.5798212"度"要換算成""分"時,0.5798212度 = 0.57982*60分 = 34.789273分 ,而34.789273分後面的小數點0.789273分要換算成秒, 則0.789273*60秒 = 47.356秒。 此外,切記在車削錐牙時得採半錐角,也就是1度47分23.7秒。 NPT (美制管用推拔螺紋) 制定在 ANSI 規格中,稱為美國標準管用推拔螺紋,有外螺紋與內螺紋。 NPT 外螺紋不但對 NPT 內螺紋配合,有時也配合 NPSC ,這點類似 PT 。螺紋峰與根切成同形,又因公差大,餘隙、緊密兩種配合都可用。如用潤滑劑,則變成耐密用,耐密用者另有稱為乾封閉之如 NPTF,NPSF 等付有 F 之一群。 NPTF (美制管用耐密推拔螺紋) NPTF 外螺紋,像 PT.NPT 有時也配合 NPSF.NPSI (都是內螺紋)。因這種螺紋都是峯尖、根淺,峯不是密接於根就是食進,可防止在此部分變成螺旋狀間隙,這是前述耐密性之理由。 PT( 英制管用推拔螺紋 ) 以前是使用面直角的螺紋峯,現在將規格統一為軸直角者。 JIS 定為耐密用而組合外螺紋和內螺紋。 PT 外螺紋除了配合 PT 內螺紋,有時也配合 PS 。 PS ( 英制管用推拔螺紋用平行內螺紋   ─   耐密用 )     屬於 JIS 內 PT 的規格,舊 JIS 裏 PS 牙的外螺紋已被取消,配合的外螺紋現規定要用 PT 。 PF( 英制管用平行螺紋 ...

G76車牙

文章日期:2008-10-10 00:02 工具機若使用 Fanuc 控制器,車牙轉速有一個先天上的限制: S × P < 4000 請參考 車牙的 NC 碼計有 G32 、 G92 、 G76 三種 ( 使用方法 這三個指令中,手寫 G92 一般是直進式切削,牙刀的兩刃皆受力,直進式切削 ,每刀吃深不多,以免造成牙面粗糙,反觀 G76 則是斜進式單邊車削 ,可以有較大的進刀深度 , 寫法也簡短方便廣受採用,不論多大的牙, G76 只要兩個單節就可解決了。 由於 G76 有單邊切削的效果,廣受學校或職訓單位的喜愛,如下圖所示。         Fanuc0T系列控制器之G76 格式如下 : 指令說明 (m) : 精車次數。 (r) : 車牙末端 拔刀時留下的不完全牙長度(倍率)。 (a) :牙刀之角度,可選擇 80 °、 60 °、 55 °、 30 °、 29 °、 0 °等角度。 Q( △ dmin) :最小進刀深度。 R(d) :精車預留量。 X(u) :螺紋程式終點的 X 軸方向座標。 Z(w) :螺紋程式終點的 Z 軸方向座標。 R(i) :螺紋部份的半徑差,如果 I=0 可作一般直線螺紋車削。 P(k) :螺紋高度即牙深度, K 為正值在 X 軸方向用半徑值指定。 Q( △ d) :第一次螺紋的切削深度,用半徑值指定。 F(l) :螺紋的導程,與 G32 相同。 以M20X2.5外螺紋為例 , 常見的寫法如下 : G76 P01 00 60 Q40 R0.02 G76 X16.933 Z-10.0  P1533    Q500   F2.5 1. G76第一行的 P01 00 60 ,這01表示最後精車時只車一刀精車, 00 表示車牙最後拔刀時不留倒角 ,此所謂之倒角是 不完全牙之意 ,亦即因拔刀而在工件上留下牙深較淺的牙 ,Fanuc的拔刀精度是0.1倍的導程 , 若是此值改成10,則表示拔刀時在軸向會留下一倍導程長度的不完全牙,這一倍就是指導程2.5的一倍,也就是不完全牙會有2.5mm那麼長, 60 ...

G70-G76

文章日期:2008-10-12 23:01   G71的使用法及優點 G71名稱為 : Z軸向粗車削循環,它可說是Fanuc最強大的形狀車削指令,幾乎所有手寫走刀式CNC車床程式的人都會用到它,使用時只要在指定的前後某兩個Nxxxx單節之間,輸入工件的車削範圍,就可將此車削範圍內的材料全部粗車去除,並且合併著G70使用,僅僅一行單節就完成精車部位    以Fanuc0T系列為例,它的寫法如下: G71 U2.5 R0.5 G71 P10 Q20 U0.3 W0.1 F0.3 N10 …… …(車削範圍)….…… N20 ………………. 第一行的G71的U2.5是指每次進刀(單邊)2.5mm,R0.5是指退刀高度,第二行的G71的P10是指車削範圍的起始單節編號為10,所以在G71之後可以看到N10….,而Q20是指車削範圍的終止單節編號為20,所以在N10及車削範圍單節之後,就可以看到N20,至於第二行的U0.3 W0.1,是指粗車指定的車削範圍之後,工件表面餘留的精車量,U0.3是指X軸向精車的預留量(雙邊)為0.3mm,如果車內徑,此值就設為負值,W0.1是指Z軸向精車的預留量為0.1mm。 第二行的F0.3,即車床會以F0.3為粗車之進給速率,若車削範圍內出現F,則會改以此新出現之F當進給速率。 如果G71包含之車削範圍就是精車範圍,則可使用G70, 其做法是將精車刀定位到與G71同樣的出發點之後,再呼叫G70即可, 只要一個單節就可以完成精車,不用再把精車路徑重寫一遍,相當好用, G70寫法如下 : G70 P10 Q20 F0.1( 要記得G70的P...Q..要與G71的P...Q..一樣才行。) G70後面若加寫F0.1,則便以F0.1為精車之進給速率,否則便以存留之F(譬如說上一刀所使用之F)當進給速率,車削範圍內若出現F,則以此新出現之F當進給速率。 G71的缺點 1.對於Fanuc0T的控制器來說,外徑工件,其直徑只能越來越大,不能有大的凹槽(直徑變小)的情況,否則會過切,而對於於內徑來說,其直徑只能越來越小,且不能有大的凹槽(直徑變大)的情況,否則會過切,以下圖為例,需將工件G71區拆解出來。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