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完刀具路徑種類,現在討論刀具直徑,圖11是無殘料口袋形模穴,這種形狀的口袋形模穴無殘料產生之虞,所以刀具直徑越大時,刀具路徑的總長度就越短,切削時間也跟著縮短。

我們再把圖形弄複雜一點,如圖12所示,此圖為潛在性之具有區域殘料之口袋形模穴,可行刀具直徑範圍為1~ 50m m,採用刀具直徑22mm到50mm之間的銑刀切削時,口袋形模穴內會有殘料產生,而刀具直徑在1~ 20m m之間則無殘料,這些1~ 20m m無殘料產生的刀具中,以直徑20mm為最大,根據圖11的討論,此直徑20mm銑刀的加工時間會比1mm~ 18m m的銑刀加工時間短,所以,直徑20mm是區域性的最佳(local optimum)單刀加工直徑,至於直徑20mm以上的銑刀加工,雖然它們比直徑20mm的銑刀加工來得快,但是卻會留下殘料,必須進行二次加工。以20mm的最佳單刀法來加工,加工時間為4.66分鐘,但是若以雙刀法來加工,以直徑20mm為精銑刀來搭配直徑22~ 50m m中的某一把粗銑刀,共有15種搭配,經計算後發現,如表5.2所列之資料,直徑28mm及20mm兩把刀的組合為最佳,它們所用的時間為3.1分鐘,遠比最佳單刀加工直徑20mm的4.66分鐘還快33%。


圖12的輪廓的可行刀具直徑已經大到50mm,但是當刀具直徑越大,其加工後所殘留的殘料也相對地越大,這些較大的殘料意味著在二次加工時便得耗更多的時間,所以,兩刀法的最佳組合,其粗銑刀並不一定就是最大可行直徑的那一把刀,圖13為圖12之口袋形模穴的兩刀加工法的切削時間曲線圖,第一次粗切削的加工時間隨著直徑的增加會呈漸減函數,但因為直徑的增加也會使得殘料增加,使得第二次殘料切削的加工時間隨著直徑的增加而呈漸增函數,這漸減和漸增的兩個函數的總合函數常會出現兩種情況,圖13是最佳刀具直徑組合點落於兩端點之間,雙刀加工成為最佳加工組合;此外,也有些例子是最佳刀具直徑組合點落於左端點,此種狀況是單刀加工為最佳加工,不過,有沒有可能最佳刀徑組合是三刀或更多呢?在理論上很難証明它的有無,但是,在可行刀具限制於50mm的有限刀具的情況之下,較難找得到,況且,越多的刀具就得付出越多的校刀及換刀時間,這些時間若加進去,並考慮加工機之有限的刀倉容量有限之下,因此就不再討論下去。
行文至此,必需再將殘料進一步定義,本文將殘料分為區域殘料及全域殘料兩種,如圖14所示,區域殘料為單連通殘料,它僅連到一個刀具路徑迴圈,因此,區域殘料的輪廓只有一邊是開放邊,其餘邊都是封閉邊。在殘料加工裡,封閉邊為位於工件輪廓上的邊,屬於不可過切的邊,而開放邊則是必須切削的邊;全域殘料至少連通到兩個刀具路徑迴圈,它具有多個開放邊。

全域殘料常發生在工件的瓶頸處或是多槽交會處,它的輪廓不但具有一個以上的開放邊,而且全域殘料面積往往比區域殘料還來得大,當工件有可能出現全域殘料時,在尋找三把最佳刀徑組合的過程中,有兩把刀的直徑是可以事先想像的到的,一把是無任何區域殘料留下的可行刀具中直徑最大的那一把,如圖15(a)及(d)所示,此把刀具的半徑可從搜尋口袋形模穴輪廓的各邊曲率,找出最小凹邊的半徑來設定,另一把是無全域殘料留下的眾可行刀具中最大直徑的那一把,如圖(c)所示,因為它的直徑是在眾可切除全域殘料的可行刀中最大一把,所以它是能最以最短時間切除全域殘料的一把,也是屬於區域性的最佳刀具,最後,再以這把能切除全域殘料的刀來搭配選出第三把刀--粗銑刀,此粗銑刀可用圖12之表列方式找出它的最佳直徑。



在這組最佳化刀具加工直徑的實例測試裡,我們找出24組可行的刀具組合,這每一配對組都得算出它們組合之刀具路徑長度,並推算該組所耗的加工時間,其間的過程如果以人工為之便會覺得相當的瑣碎冗長且耗時,而且放眼目前全世界的CAD/CAM軟體,也沒有一家有這個配對功能,勉強只有可行組合配對的建議值,並且這建議值也沒有最佳化。FGcam在這方面已有長足的領先地位,可在短時間內幫工程師找到最佳的組合配對,不過FGcam仍在實驗室中待命,期待能帶來使用者便利。

我們再把圖形弄複雜一點,如圖12所示,此圖為潛在性之具有區域殘料之口袋形模穴,可行刀具直徑範圍為1~ 50m m,採用刀具直徑22mm到50mm之間的銑刀切削時,口袋形模穴內會有殘料產生,而刀具直徑在1~ 20m m之間則無殘料,這些1~ 20m m無殘料產生的刀具中,以直徑20mm為最大,根據圖11的討論,此直徑20mm銑刀的加工時間會比1mm~ 18m m的銑刀加工時間短,所以,直徑20mm是區域性的最佳(local optimum)單刀加工直徑,至於直徑20mm以上的銑刀加工,雖然它們比直徑20mm的銑刀加工來得快,但是卻會留下殘料,必須進行二次加工。以20mm的最佳單刀法來加工,加工時間為4.66分鐘,但是若以雙刀法來加工,以直徑20mm為精銑刀來搭配直徑22~ 50m m中的某一把粗銑刀,共有15種搭配,經計算後發現,如表5.2所列之資料,直徑28mm及20mm兩把刀的組合為最佳,它們所用的時間為3.1分鐘,遠比最佳單刀加工直徑20mm的4.66分鐘還快33%。


圖12的輪廓的可行刀具直徑已經大到50mm,但是當刀具直徑越大,其加工後所殘留的殘料也相對地越大,這些較大的殘料意味著在二次加工時便得耗更多的時間,所以,兩刀法的最佳組合,其粗銑刀並不一定就是最大可行直徑的那一把刀,圖13為圖12之口袋形模穴的兩刀加工法的切削時間曲線圖,第一次粗切削的加工時間隨著直徑的增加會呈漸減函數,但因為直徑的增加也會使得殘料增加,使得第二次殘料切削的加工時間隨著直徑的增加而呈漸增函數,這漸減和漸增的兩個函數的總合函數常會出現兩種情況,圖13是最佳刀具直徑組合點落於兩端點之間,雙刀加工成為最佳加工組合;此外,也有些例子是最佳刀具直徑組合點落於左端點,此種狀況是單刀加工為最佳加工,不過,有沒有可能最佳刀徑組合是三刀或更多呢?在理論上很難証明它的有無,但是,在可行刀具限制於50mm的有限刀具的情況之下,較難找得到,況且,越多的刀具就得付出越多的校刀及換刀時間,這些時間若加進去,並考慮加工機之有限的刀倉容量有限之下,因此就不再討論下去。

行文至此,必需再將殘料進一步定義,本文將殘料分為區域殘料及全域殘料兩種,如圖14所示,區域殘料為單連通殘料,它僅連到一個刀具路徑迴圈,因此,區域殘料的輪廓只有一邊是開放邊,其餘邊都是封閉邊。在殘料加工裡,封閉邊為位於工件輪廓上的邊,屬於不可過切的邊,而開放邊則是必須切削的邊;全域殘料至少連通到兩個刀具路徑迴圈,它具有多個開放邊。

全域殘料常發生在工件的瓶頸處或是多槽交會處,它的輪廓不但具有一個以上的開放邊,而且全域殘料面積往往比區域殘料還來得大,當工件有可能出現全域殘料時,在尋找三把最佳刀徑組合的過程中,有兩把刀的直徑是可以事先想像的到的,一把是無任何區域殘料留下的可行刀具中直徑最大的那一把,如圖15(a)及(d)所示,此把刀具的半徑可從搜尋口袋形模穴輪廓的各邊曲率,找出最小凹邊的半徑來設定,另一把是無全域殘料留下的眾可行刀具中最大直徑的那一把,如圖(c)所示,因為它的直徑是在眾可切除全域殘料的可行刀中最大一把,所以它是能最以最短時間切除全域殘料的一把,也是屬於區域性的最佳刀具,最後,再以這把能切除全域殘料的刀來搭配選出第三把刀--粗銑刀,此粗銑刀可用圖12之表列方式找出它的最佳直徑。

最佳化刀具加工直徑的實例測試
測試例子如圖5.7所示,其最小凹邊直徑為23.63mm,最小頸口寬4.7 mm,如果用單刀加工,則最佳刀具為4mm的銑刀,加工時間為81.94分鐘,但是,如果採用雙刀組合切削,把這把直徑4mm的銑刀與直徑50~ 5m m的銑刀搭配,共找出24組可行的刀具組合,經計算後,下表所示,可得直徑18mm這把銑刀搭配直徑4mm為最佳刀具組合,其加工時間降為11.01分鐘,節省的時間相當可觀。

在這組最佳化刀具加工直徑的實例測試裡,我們找出24組可行的刀具組合,這每一配對組都得算出它們組合之刀具路徑長度,並推算該組所耗的加工時間,其間的過程如果以人工為之便會覺得相當的瑣碎冗長且耗時,而且放眼目前全世界的CAD/CAM軟體,也沒有一家有這個配對功能,勉強只有可行組合配對的建議值,並且這建議值也沒有最佳化。FGcam在這方面已有長足的領先地位,可在短時間內幫工程師找到最佳的組合配對,不過FGcam仍在實驗室中待命,期待能帶來使用者便利。
留言
張貼留言